央廣網北京4月14日消息(總臺記者管昕 王利 王成林)近日,《安徽省“小田變大田”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簡稱“方案”)公布,方案明確: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開展整村、整鄉(鎮)乃至整縣推進“小田變大田”改造試點。到2025年,累計改造面積由1460萬畝擴大到3000萬畝。此前,“小田變大田”政策已在安徽、江蘇、山東等地小范圍試點,而從今年開始,該政策上升到中央一號文件之中。安徽是首個從省級地方政府層面出臺相關改革方案的省份,“小田變大田”意義何在?該如何有序推進?
安徽試點“小田變大田” 意義何在?該如何有序推進?
《安徽省“小田變大田”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方案》提出,推動農田“優質、集中、連片”,實現農田增量、農業增效、農民增收。2023-2025年,每年新增“小田變大田”改造面積500萬畝以上,到2025年,累計改造面積擴大到3000萬畝。
“小田變大田”是安徽這幾年一直在進行的試驗改革,民建安徽省委副主委、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此前參與了實施方案的研討和論證。他告訴記者,安徽首先具備開展這項改革的地理條件?!坝型畋钡拇笃皆?,有皖中丘陵地帶,也有皖南的山區地區。丘陵地帶也有低緩的山崗地,也有利于操作。皖南山區和大別山區的‘小田變大田’相對要難一點。過去生產承包責任制,形成了犬牙交錯,限制了規?;洜I的發展?!?/p>
在趙皖平看來,為提高土地規模效益,“小田變大田”帶來所謂的“合”,符合當下生產發展水平。方案明確了“小田變大田”的建設標準。按照“田土水路林電技管”建設內容,合理規劃溝、渠、路、坎等,提高田塊歸并程度。單個田塊面積:淮北平原區宜為15-450畝、沿江平原區宜為8-225畝、江淮丘陵及皖西皖南山區梯田旱地宜為3-15畝、水田格田宜為2-8畝。趙皖平說,這些建設標準都不是憑空想象,而是根據試驗總結得來的?!皹藴蕟栴}肯定是必須要設立的,皖中的丘陵地帶和我們大別山區、皖南山區的標準肯定不一樣。這也是我們省里面經過這幾年‘小步快走’的探索,也征求了農民的意見,征求了專家的意見?!?/p>
方案還提出,聚焦農民群眾反映強烈的有井無電、有水無渠、溝渠堵塞、設施不好用、有水用不上、澇水排不出等農田水利“最后一米”的問題,全面開展田間地頭農田水利問題排查和整改。此外,方案中提到,根據各地探索的實踐經驗,主要推廣四種模式:項目結合型、政策引導型、主體引領型、農民互換型。趙皖平對此解讀說:“比如項目(結合)型,像皖北地區,大規模的面積比較適合國家的高標準農田的建設。因為‘小田變大田’,一定要跟國家的高標準農田的建設和基本農田保護政策結合起來。國家進行一個項目的引導,投入多少資金,建設多少畝,這是一種?!?/p>
政策引導型,旨在示范推廣“大托管”服務經驗,鼓勵各地制定激勵政策,推進土地集中流轉,適度規模經營,實現“小田變大田”。主體引領型,旨在組織引領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結合承包經營地塊條件,推動“小田變大田”改造。農民互換型,旨在引導農戶在自愿互信的基礎上,采取互換并地方式,推動“一戶多塊田”向“一戶一塊田”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