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政黨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這一制度是中國長期的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形成、發展和完善起來的,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共同的偉大政治創造。
習近平總書記在同黨外人士共迎新春時指出,“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要結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全面回顧同中國共產黨團結合作的奮斗歷程,發揚光榮傳統,堅守合作初心,加強自身建設”。通過回顧同中國共產黨團結合作的奮斗歷程,了解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與中國共產黨親密合作、共同戰斗,特別是民主黨派經過曲折的探索、選擇,逐步拋棄舊民主主義的影響,走上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光輝大道并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歷史,增強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自信,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旗幟鮮明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創建組織,探索復興之路。大革命失敗后,處于國共兩黨間的第三種政治勢力開始嶄露頭角,一些民主黨派適應革命斗爭的需要產生并逐步發展起來,并在抗戰勝利后進入大發展時期。許多黨派在成立的過程中得到了中國共產黨的幫助。她們大都心系國家前途命運,身懷救國救民之志,主張愛國、反對賣國,主張民主、反對獨裁,提出了“教育救國”“科學救國”“實業救國”等各種主張,并在不同歷史時期經受了嚴酷斗爭的錘煉和考驗,經歷了復雜局面的磨練與洗禮。雖然成立時,民主黨派和中國共產黨彼此的道路、主張不同,但致力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是共同的追求,這為日后的合作奠定了基礎。
團結抗戰,成為最大共識。日本帝國主義者發動對華侵略戰爭,在民族危亡關頭,團結抗戰成為中國共產黨和民主黨派最大的共識。中國共產黨從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出發,率先高舉武裝抗日的旗幟,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民主黨派深感共產黨的主張體現了民族大義,熱烈響應共產黨的主張,力促各黨各派團結御侮。整個抗戰期間,民主黨派與共產黨一道堅持抗戰、維持團結、推動民主,彼此在道義上和政治上相互支持,并形成了遇事相互協商的傳統,結成了事實上的同盟??箲鸷笃?,各民主黨派在參加國統區的民主運動中,對共產黨的政策和主張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和同情,看到了國民黨的獨裁腐敗,因而,同共產黨的合作關系越來越密切。
共同努力,爭取和平民主??箲饎倮?,中國人民普遍渴望和平,然而國民黨統治集團卻加緊準備發動內戰。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堅持和平民主的原則立場,進一步鞏固團結合作,為爭取和平民主作出積極努力。在政協會議期間,各民主黨派和其他民主人士在許多重大問題上與中共互相配合,特別是中共和參加會議的民盟達成了君子協定,雙方配合非常默契,開創了民主協商的先例。在中共和各民主黨派的共同努力下,政協會議最終通過了有利和平民主的五項決議案。之后,民盟、第三黨、民建、民進、九三學社等民主黨派與中共一起,對違反政協決議精神的偽國大進行了聯合抵制,不參加一黨主持的偽國大。
放棄幻想,選擇正確道路。在國民黨一貫堅持的內戰、獨裁、賣國的反動方針面前,在其加緊對民主黨派迫害的嚴酷事實面前,在國共武力相爭中進退失據、左右為難的政治現實面前,民主黨派從“第三條道路”的幻夢中清醒,把握自己的前途命運,最終歷史性地選擇與中國共產黨合作,從舊民主主義的泥濘小路跨進新民主主義的光明大道。血與火的斗爭洗禮使民主黨派的領袖們深刻反?。嘿Y產階級共和國道路在中國行不通,在人民與反人民、民主與反民主的斗爭中“絕對沒有中立的余地”,廣大民主黨派人士進一步放棄了對“中間路線”的某些幻想,更堅決地站到了中共一邊,繼續為實現和平民主而斗爭。
響應號召,合作局面形成。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發布“五一號召”,號召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得到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熱烈響應,標志著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公開自覺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同盟者和合作者,奠定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基礎。各民主黨派在積極響應中共“五一號召”的同時,全力支持和參加人民解放戰爭,為解放全中國做出了巨大貢獻。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正式確立。
團結一致,參與國家建設。新中國成立后,民主黨派參加國家政權,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成為實際上的參政黨。1953年中國共產黨關于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確定以后,各民主黨派擁護過渡時期總路線,帶領廣大成員和所聯系的群眾,積極參加社會主義改造的實踐,作出了重要貢獻。例如在對私營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偉大事業中,民建充分發揮與工商界密切聯系的特點,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起了重大作用。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確立了社會主義時期多黨合作“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八字方針,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注入了新的政治內容。
曲折前行,經受嚴峻考驗。從1957年起,到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前,多黨合作在“反右”和“文革”中呈現出一個曲折的發展過程。在極端困難和復雜的情況下,中國共產黨老一輩革命家保護了一大批民主黨派領導人,并在“文化大革命”后期逐步恢復了民主黨派的一些活動,使多黨合作經歷了空前浩劫而沒有被摧毀。各民主黨派與中國共產黨風雨同舟,患難與共,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1978年至1979年,各民主黨派分別召開代表大會,重新開展工作。
涅槃重生,迎來恢復發展。1979年10月,鄧小平同志在全國政協、中央統戰部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強調,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同各民主黨派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實行多黨派合作,是一項長期不變的方針。1982年黨的十二大把“長期共存、互相監督”八字方針發展為“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十六字方針。1989年中共中央頒發14號文件,明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1993年第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載入憲法,成為國家意志。1997年黨的十五大把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提高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高度。各民主黨派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得到進一步發揮,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的合作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拔謇匣疱佈纭?、“三老上書”、恢復教師節、推動多黨合作制度入憲等成為了多黨合作史上的一段段佳話。
政治交接,實現新老交替。從1997年至2012年,民主黨派經過了四次換屆。換屆不僅僅是組織上的交接,更重要的是一種政治交接。通過政治交接,繼承和發揚民主黨派老一輩長期與中國共產黨團結合作形成的優良傳統,增強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自覺性和堅定性,鞏固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政治基礎和組織基礎,推動和實現我國統一戰線和多黨合作事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民主黨派的優良傳統是民主黨派長期政治實踐的總結,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和政治財富,無論民主黨派領導人怎樣更迭,民主黨派的優良傳統都將永遠保持下去,永遠發揚光大。
多黨合作,進入新時代。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就推進多黨合作事業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開創性地提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新型政黨制度,具有無可比擬的獨特優勢,民主黨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進一步明確了新的歷史條件下民主黨派的性質定位,先后印發《關于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的意見》《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試行)》《關于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建設的意見》等一系列規范性文件,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多黨合作篇”,推動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創新發展。各民主黨派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同心同德,履職盡責,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貢獻。